當父母罹癌時:照護、溝通、醫療、心理狀態......40歲子女應該要懂的人生中場功課

點閱:323

譯自:親ががんになったら読む本

其他題名:照護、溝通、醫療、心理狀態......40歲子女應該要懂得人生中場功課 照護溝通醫療心理狀態40歲子女應該要懂的人生中場功課

作者:山口建著;蔡麗蓉譯

出版年:2018[民107]

出版社:采實出版集團

出版地:臺北市

集叢名:健康樹系列:107

格式:EPUB 流式

ISBN:9789578950184

分類:醫療專業  SDG3 健康與福祉  

內容簡介

儘管罹患癌症不等於宣判死亡,卻是漫長治療之路的起點。
患者心理越強大,就越有機會戰勝病魔!
當父母罹癌,身為子女的我們,
除了身體的照護,又該如何幫助父母的心呢?
 
「會不會是誤診?」、「是不是有更好的醫生?」、「該怎麼鼓勵爸媽接受治療?」……當各種問題接踵而至,其中最重要的問題卻是──爸媽的內心是怎麼想的呢?本書由日本癌症醫學博士,根據幾十年來萬名患者的煩惱及問題所撰寫,罹癌患者親屬須知,從確診、治療、復發、緩和……完整療程中,親屬不可不知的心理照護、醫病互信、治療面相。
 
■ 子女與父母是否順利有效溝通,是成功抗癌關鍵
 
小時候父母照顧我們,但當角色互換,需要被照護的對象是爸媽時,子女反而不知道該如何提供協助。不論年齡,「與家人的關係」都是支持患者很重要的關鍵之一;如果能體察父母的心情、相互理解,爸媽也會更堅強,提起更大勇氣對抗癌症!
 
抗癌過程中,家中長輩很容易遇到情緒問題,當這些情況發生時,子女該如何與父母對話,進行協助?這些常見又讓人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問題,書中作者都有詳細與專業的說明:
 
‧擔心造成負擔,爸媽不願意與家屬商量怎麼辦?
‧爸媽負面情緒高漲,不願意接受治療該如何是好?
‧罹癌後情緒大變,爸媽容易發洩怒氣在家屬身上?
‧療程順利,但爸媽老是擔心復發該怎麼辦?
 
■ 良好的醫病互信,有賴子女恰如其分地協助
 
面對醫師針對疾病及治療所作的說明,常常有聽沒有懂,無法進行判斷。醫生怎麼說明病情,父母好像也沒辦法轉述清楚。醫病關係無法互信,不安情緒日漸擴大,想順利與醫護進行溝通,身為子女該如何從中提供協助?作者以專業角度切入,羅列常見的醫護溝通疑慮:
 
‧爸媽聽不懂醫師說明時該如何是好?
‧爸媽不信任醫護人員,自己找了偏方怎麼辦?
‧醫生建議爸媽轉作緩和醫療,該如何詢問第二意見?
 
■ 照護父母身心,預習未來的自己
 
現在家屬為了患者的努力,與患者為了與疾病對抗的一舉一動,都有可能是以後每個人數十年後的寫照。除了感嘆罹癌後的生活「不好過」、「很痛苦」、「不容易」之外,不妨將他們視為人生的前輩,不僅為了自己,也為了「癌症時代」的社會增加更多同理心。
 
【本書特色】
 
‧從親子關係切入癌症病患心理照護
‧常見困擾Q&A條列,專業建議一看即懂
 
【專序推薦】
 
方俊凱|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董事長
 
【專業推薦】(依姓氏筆劃排序)
 
吳佳璇|台大醫院腫瘤醫學部兼任主治醫師
郭念洛|國立教育廣播電台「銀髮新視界」製作主持人
 
癌症,是嚴峻的症狀。所幸現代醫學愈來愈了解也愈來愈能提供各種處方。醫療的極限有賴大愛真愛,子女的關懷是無法取代的治療妙方,子女也能在陪同父母對抗的過程中,省思自己的生命。
彭懷真|中華民國幸福家庭促進協會理事長
 
本書以細膩的描述,就日本癌症治療中的醫療、心理、生活及溝通上所引發的困擾給予整理及提醒,對臺灣癌症照顧而言,同樣具有珍貴的參考價值。
蔡惠芳|臺灣心理腫瘤醫學學會理事

作者簡介
 
山口建
 
靜岡縣立靜岡癌症中心 總長兼研究所長
 
慶應義塾大學醫學系畢業。任職於國立癌症中心(現為國立癌症研究中心)。曾擔任內分泌部、細胞增殖因子研究部部長等職務。
 
2002年榮獲高松宮妃癌症研究基金學術獎。2014年榮獲國際腫瘤學生物標記學會Abbott獎。
 
投身研發乳癌治療及腫瘤標記,另一方面也直接參考患者意見從中鑽研「癌症社會學」。提出「癌症萬事通」的概念,創立囊括治療與解決患者煩惱不安的溝通機制。至今仍親自站在第一線提供「癌症萬事通出診服務」,與患者及家屬諮詢溝通。
 
譯者簡介
 
蔡麗蓉
 
曾任日本大型化妝品公司之商品企劃、國內知名企業的日文相關人員,翻譯超過百本漫畫,以及數本實用生活類書籍。

  • 推薦序 一同面對,傾聽溝通
  • 前 言 癌症時代的來臨
  • 序 言 診斷當下患者與家屬的心境
  • 結 語 癌症是全體人類的課題
同書類書籍